地理教学法初探----论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019-08-20 15:10

摘自:《宁夏教育网》

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从近年来的会考和前几年的高考来看,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考题与八十年代相比,有了明显改变,考查的知识面广,题型灵活多样,综合性强,重视知识的迁移,图文并重,以图考“理”。总的来说,注重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针对教学目的和会考、高考动态,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一些直观教学方法,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一、充分利用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运用各种图表,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因为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学生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只有利用地图,才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配合学生的地图册及课本上插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记忆在地图上。

比如,在讲述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分布、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矿产资源分布,世界地理各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物产等基础知识时,教会学生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在地图上,印记在脑海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和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持久。

第二、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地理略图或自己设计地理略图,边讲边画,进行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本上的略图或自己设计的略图,一边讲一边重新画出来,学生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也可在笔记本上或纸上随着教师把图画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画图和语言而自然转移,做到手脑并用,视听结合,思维集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从直观的地理略图中衬托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比如,在讲高中上册第一章中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时,课本上已有了略图,但学生却不知道这些箭头为何如此,为何偏向?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圆,表示地球的一个半球,画出经线L1,物体运动方向从A1到B1,即沿经线L1向正北方向作水平运动,用彩色箭头标出运动方向,而且特别强调指出,分析偏向时,一定要面向物体运动去的方向,即箭头方向,不然左右方向则相反;当经过一定时间后,经线L1将随着地球向东自转到L2的位置,再画出经线L2;由于惯性,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它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又用直尺把A1B1的方向平行移动到经线L2处,物体是从A2到B2的方向作水平运动了,用彩色箭头标出其方向;然后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对于站在L2的位置的人看来,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回答出,物体已不再是沿着经线L2向正北方向运动,而是向东北方向运动了,即相对于物体原来的方向(正北方向)来说,已经向右偏转了。同样的方法,可知道其它位置上的偏转方向,而且都共同遵循“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的基本规律。

再比如,在高中上册讲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对于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3分56秒,学生不好理解,因为纸面所限,书上插图中的同一恒星离太阳较近。所以,我把这幅图在黑板上改变了一下,把太阳、地球及公转轨道画在黑板最下面,而且画得较小,把恒星画在黑板最上面,位置不动,只画一颗,而且特别强调指出,如果不是黑板限制,这一颗恒星还应画在黑板范围之外很远,因为恒星离太阳系、地球相当遥远。然后,边讲边画,比较它们的差异,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认真设计直观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许多地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教师凭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比如,讲高中上册的“三圈环流”,我最初讲这部分内容时,只是利用挂图,连续讲了两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我就用硬壳纸板剪了三个方框,在每一个方框的每一边上用红笔画出箭头,且涂得较宽大,分别用来表示地面的风向、高空的风向、下沉气流和上升气流,这样,这三个方框就构成了三圈环流。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用地球仪配合使用,把三个方框竖直放在地球仪表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动态的感觉,三圈环流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挂图、地理略图、直观模型等直观 教具,不仅易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教与学往往达到事半功倍之效。